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引导我院青年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学院团委组织开展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发挥传媒专业特色,引领广大山传青年“讲好乡村故事、拍出乡村风景、画出乡村新貌、教好乡村娃娃、做好文化传承”的山传特色,用汗水在齐鲁大地上书写出五彩的青春篇章。
一、传承红色基因
瞻仰革命遗迹,赓续红色精神,从历史记忆中汲取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分别赴寿光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陈列馆、青岛党史纪念馆、滕州国防科技教育基地、“临沂新四军旧址与华东野战军起源地、山东军区军事工作会议旧址、鱼台周堂地道战遗址展览馆、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队员们追寻历史遗迹、聆听革命故事,感受革命精神,记录红色篇章,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行力量。
新闻传播系晨曦志愿服务队是2024年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的团队,队员们走进青岛王哥庄中心幼儿园把“两弹一星”精神的种子深深埋在孩子的心里。
马克思主义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用镜头记录了一战华工那段历史,激励同学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二、释放橙色活力
在这炽热的夏日,山传青年从山东故事中汲取无畏勇气,像一团桔红色的火焰释放青春活力。他们肩上扛起的摄像机里装着乡亲们的期盼和动人的故事、桔红色的火焰奔走在展馆中、街道上、田间地头里,讲述着齐鲁大地上的革命历史、乡村振兴、非遗传承的故事。
信息工程系“追梦人”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定陶区仿山镇姜楼村葡萄园等多家种植园区,为“智惠乡村”与“科技小院”拍摄宣传片,用镜头记录当地产业发展状况,以青春之活力赋能乡村振兴。
影视制作系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以“镜头”为主线,先后拍摄《红色青年说》系列红色教育宣传片、为寿光蔬菜小镇拍摄乡村振兴主题宣传片,展现现代农业的勃勃生机。
新闻传播系非遗文化传承观察团走进滕州市大坞镇大坞村非遗张家挎包火烧店、用镜头记录下珍贵的影像资料。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三、传递黄河力量
艺术设计系“蒲公英”志愿服务队中华文化传承团服务“黄河国家战略教育实践基地”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先后组织10余名专业教师团队深入研究项目建设,在鱼台县第七实验小学先后开展了“传承中华文化,感受陶瓷芳华”、“匠心编织,绳彩飞扬”、“探秘麦秸画,传承非遗魂”、“感受中锋之美,传承书法之韵”、“趣踢蹴鞠”非遗体育文化体验、手造布花文化体验等活动10场,为600余名小学生开启了一场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之旅。
学前教育与戏剧系“文化东路18号”志愿服务队基层服务实践团依托“教育戏剧助学筑梦——山东沿黄九市乡村幼教帮扶项目”,将教育戏剧课程创新引入学前教育,将《防溺水贴士》《餐桌礼仪》等安全知识与戏剧情节的巧妙结合,把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内容融入故事让沿着黄河成长起来的娃娃们在幼儿戏剧中汲取黄河母亲的力量,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四、描绘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一条通往未来的光明大道,引领我们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境地。
艺术设计系“蒲公英志愿者服务队”乡村振兴实践团以画笔为工具,以墙壁为画布,用细腻的笔触和鲜艳的色彩,勾勒出鱼台的青山绿水、描绘出王鲁镇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美好画卷。团队完成墙体彩绘14幅近六百平方米。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师生团队协助创意设计在王鲁镇稻田画种植上使用多种颜色的水稻作为“颜料”。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新亮点和生态旅游名片,促进了当地绿色有机稻米推广。
五、放飞蓝色梦想
“劳动”托起中国梦,“劳动”创造新希望。
数媒动画系“萤火虫”志愿服务队中华文化传承团走进日照市后黄埠村千亩茶园,跟随师傅从摊青、杀青、揉捻和干燥全环节体验制茶流程,学习茶艺,发挥数媒动画专业特色设计日照绿茶产品包装、记录茶艺文化,全力助推日照绿茶文化的宣传推广。
新闻传播系乡村振兴促进团的师生们走进青岛王哥庄街道,体验并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哥庄大馒头”,亲手和面、揉面、定型、蒸制,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托起中国梦,用数字赋能放飞蓝色梦想,让这些传统的劳动技艺在镜头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还在继续,广大山传青年正向乡村奔赴而来,他们行走在田间地头,穿梭在教室内外,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他们的足迹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乡村振兴“燎原之势”;他们的青春热血如奔腾江河,努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五彩篇章!